星期五, 9月 02, 2005

新聞從來不會解決問題

 今天,是九一記者節。對於一個新聞系學生來說,這個日子好像具有意義,然而卻有那麼一點虛無縹紗。因為在這一天,並沒有關於記者的慶祝活動。但是,台灣許多記者並不以此為喪,紛紛衝出門迎接泰利颱風。特別是部分電視記者,在狂風暴雨中扭動身軀、扯著嗓子,任雨水、汗水、淚水交織在一起,瞧,如此激烈的儀式,或許就是記者節的慶典。這樣時時透過工作體現自我的職業,無寧超出一般常人的精神極限。

 大多數記者都有可敬的一面,他們脫離一般人的生產方式,打聽我們不知道的事情,並試著將他傳達出來,我們稱記者傳達的事物叫做「新聞」。更早更早以前,我們聽到路人甲說了一件「真實」發生的事情,也叫做新聞。在社會大眾對記者反感的今日,我個人認為,從記者二字的原始意義來看,記者的核心價值在於「傳遞訊息」本身,至於身為記者的其他外在意義,都是社會群體賦予的。就如同人類的最初,人類的核心意義就是「存在」這件事,其他意義都是後來產生。

 當新聞如同產品,從「工廠」源源不絕流出來的時候,新聞接收者從知道這件事情,到採取反應的時間越來越短了。當我們還在為一個問題思考解決之道時,另一個問題緊接著冒出來。當問題被一個接一個地丟出來,接收者最後就會像「打地鼠」一樣滿身大汗。反過來說,接收者就不玩了。這兩種狀況就是光譜的兩端,社會大眾就在散布在這兩者之間。新聞如果是皮下注射,那麼我可以很明確的說,群體的抗藥性注定越來越強。一般性的新聞,多半是觸動一下我們的神經;像總統被槍擊的大事件,才能觸發整個島嶼舞動起來。

 記者本身的意義,絕對不等同於「執行者」、「革命者」、「社會改造者」等角色。傳播訊息既然是記者的核心使命,一位「正常的」記者,或是說在「生產線上」的記者,自然不會因為看到前一個問題,就停留腳步去參與解決。他必須做的事情,是找出下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雖然「問題」兩字在新聞機構的商業價值之下,漸漸地被轉換為有趣、新鮮的事情,但從來不影響記者的本身意義:「找出一些事,說出來,並讓其他人聽到。」

 新聞,從來不會解決問題。問題之所以會被解決,是因為有人看到新聞,接著採取行動,而絕非新聞本身改變了世界。新聞可以提供改變事情的基礎,新聞可以分析問題在哪裡,但採取改變的,絕對不是新聞。

 這個世界上,辭職不當記者的人,絕對比現在當記者的人要多。一個關心社會的記者,理解自己職業的極限時,有些人選擇離開,從此不聞不問;有些人離開後,直接參與他過去最關心的問題。

 但是,還是有記者會留下來,透過不斷地傳達新的訊息,試圖讓其他人理解這個社會還有什麼問題被隱蓋著。就算,他不知道誰會聽到。

6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既然你說這篇是對拙作〈全民社會流行運動〉的回應,那看來我似乎是不能就這麼一聲不響地只是看看。你的觀點我同意,記者確實不能算是個足以解決問題的職業,甚至,在揭發社會問題的同時,記者的身分似乎也同時存在著製造社會問題的可能性。我的觀點不變,縱使萬能論的觀點已然不敷存在,然而身為掌握整體社會絕大多數發言權的媒體人,終究在面對閱聽眾的批判時,還是難辭其咎。

小海 提到...

在此必須先聲明的是,這篇文章並不是針對你的回章寫出評論,而是對一波一波的新聞浪潮,背後的所能提供的作用感到懷疑。在這個基礎上,我試圖分析新聞的本質。回頭再看你的〈全民社會流行運動〉,恰覺得出發點有若干相似,所以才說這篇文章「算是一種回應」。

  現在,我就正式談論你的文章。是的,正如你所言,在記者製造問題的情況下,媒體難辭其咎。過度詮譯所造成的閱聽眾的不耐,閱聽眾當然有理由反對。〈全民社會流行運動〉提到:「這種半強迫式的資訊填鴨,主導著民眾的情緒和關懷,彷彿這個社會在一時半刻之間,就只有一種新聞,彷彿新聞媒體當下所報導的訊息,就是全民所共同關切的重大議題。在大編輯台的作業模式之下,閱聽人眼中的社會,只是編輯在新聞價值考量下所選擇出的社會。」

  然而,我個人正是認為,新聞價值考量下所選擇出的社會,永遠不等於真正的社會。在此我把你的那段話反過來說:「編輯在新聞價值考量下所選擇出的社會,閱聽眾都以為它是真正的社會。」

  半腳踏入新聞圈,我深刻體會新聞並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但是,至少在我生活的台灣,身邊的多數人都極度仰賴新聞。我們樂於談論新聞給予我們的事物。然後呢?我們改變了什麼嗎?

  是的,媒體的炒作是值得批判的,詮譯手法低劣的新聞絕對也不值得鼓勵。但是不要忘了,新聞的本質就是追求最新、最奇特、最具代表性的事,新聞的本質就是經過選擇,新聞的本質就是利用一個版面、一段時間告訴你一些事情。新聞,多數都是別人告訴你的事情,接收訊息的人,隨時都要有警覺。



 

匿名 提到...

前兩篇有點嚴肅
相較之下 我的意見或許只是小孩子的淺見
新聞究竟該是怎樣的?
或說新聞究竟有哪些責任?
從我大一進來開始 系上的教授沒給過我答案
這一題 無解 沒有標準答案

從來就是眾說紛紜的
小海的意見 認為新聞主要是在"傳遞訊息"
或者新聞所能做的或許就僅是這樣?
之前聽過美伊戰爭時戰地記者張翠容的演講
兩個小時裡 他讓我記得的就只有一句話
大致是這樣的
"有人說 記者有很多責任 但單是把真相挖掘出來 單是努力去接近真實事件的核心 報導給社會大眾知道 本身即是件了不起的事"
她說這句話時 眼睛閃爍著光芒

彷彿被震懾 我記住了這句話
存在心底 在採訪不順利時 鼓勵自己
但昨天 工作地點的老闆說了一句話
"新聞就是要挖挖挖!挖到見骨!"
我傻住了 新聞真的該是這樣嗎?
老闆是一般的閱聽眾 沒有新聞學理的基礎
但他的意見也因此更能反映真實的 社會大眾的觀感
在他們眼中 新聞就是這樣吧?

腦中響起了那時張翠容的那段話
開始有些咀嚼了 我的既有觀點被挑戰
挖掘真相本身開始變成兩面刃
倘若挖掘真相很神聖 那麼這工作總該有限度
限度有一些既定答案
不外乎"公共利益"之類的
隱私的部分佔先不談 它不是我回文的重點

新聞所能做的真的很有限
它從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它只能讓問題被看到
解決不是我們的任務
解決的過程中新聞僅能監督
這是社造者與新聞工作者的不同 前作已點出

然而 挖掘真相到什麼限度?
不少老師亟呼要有向威權挑戰的精神
但新聞該挖到解構既有社會秩序嗎?
摧毀一切容易 重新建構困難
革命從來都需要媒體
但急速的革命帶來的災難 從來都不是一個記者.一家報社.一個媒體集團可以負起全責的

媒體 就我來說 應該扮演一種慢性改革的角色
而台灣大部分的新聞媒體或許真的是病了
是財團壟斷的結果嗎?
"有賣點的新聞" 這句話反映的價值觀很可怕
公共媒體可以是個遠景 遠景離我們有段距離

當一個有抱負的新聞工作者
除了有所為 有所不為外
在掌握發言媒介的同時
挑戰權威與妥協現狀謀求改革間
天平應是不斷搖擺地才對
--
糟!
好像有講跟沒講一樣 辭不達意

匿名 提到...

所以,新聞記者的核心價值早就被給定了(?):[在於「傳遞訊息」本身,至於身為記者的其他外在意義,都是社會群體賦予的]......
我只是想問你,你所謂核心價值又是誰給定的呢?記者自己?還是社會群體?以這邏輯,這個你所謂的核心價值終將因其目的本身而成為一切行為的合理性來源.

新聞記者如果本身有什麼[核心價值],那絕對也是社會給他們的,你這麼嚴格地區分了[發現問題]及[參與解決],其實我不知道有什麼意義,發現問題並報導時,記者只是個旁觀者?不必等到報導,在發現問題時,記者就已經在參與(改變)了!

匿名 提到...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匿名 提到...

I really enjoyed looking at your site, I found it very helpful indeed, keep up the good wo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