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2月 29, 2007

[活動]Journalism 2.0

講 者:Rebecca MacKinnon(GVO創始人、香港大學新聞與傳媒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主持人:政大新聞系翁秀琪教授

時 間:2008年1月18日(五)10:30~12:00

地 點:傳播學院313教室

會議語言:英文/中文報名方式:1/17(四)前上http://go2.tw/ip7(政大聯合報名系統)

報名主辦單位:政大傳播學院研究中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推動人文社會經濟產業發展分項計畫子三計畫:學術應用與文化傳佈

簡介:
  在Web2.0的新時代,你就是媒體!藉由Blog書寫,「公民媒體」的效應日趨擴大,新聞的概念也隨之轉變,本演講將帶您認識新聞的新未來!

  Rebecca MacKinnon曾任CNN北京辦事處主任,為非營利的全球公民媒體計劃GVO (Global Voices Online,全球之聲)創始人。GVO串連全球部落客的力量,報導重要事件並提出觀點,從中也可看出記者角色、新聞形式與內容的轉變。


GVO:http://www.globalvoicesonline.org/

GVO中文版:http://zh.globalvoicesonline.org/hant/

[連結]全台首創 公平貿易咖啡第一線經營

http://e-info.org.tw/node/29256

星期六, 12月 08, 2007

台灣民主紀念館,悼念民主?

文/宋小海

 在「大中至正」四個字底下的這場荒謬劇,似乎已經令人感到灰心。執政黨如此急切地將中正紀念館換成「台灣民主紀念館」,是不是他們知道因為台灣的民主正要長大卻快要夭折?

  中華民國(台灣)教育部註1將「大中至正」換成「自由廣場」的爭議過程中,遭貨車輾過的記者,令人十分同情,然而我想要問的是:是什麼原因造就此一衝突場景。

 兩黨的選舉操作策略、中央與地方行政的職權關係、族群的劃分,我不太想要多作申論,因為我們已經聽了不少,重點是,我們可以怎麼做得更好。

 若讓我們回顧過去,蔣氏政權所領導的中國國民黨戒嚴統治,對於西元1945年之前居住在台灣這個島嶼的許多人民而言,是一段外來政權壓迫的歷史,而那些被國民黨帶來的「大陸難民」也同樣活在被指為共產黨的白色恐怖下。這塊島上所有的人民,都活在這不民主的體制,成為這個體制的一部分。但是,人民透過不斷地抗議,力圖使戒嚴取消,民主實行,那時被喚為「中正紀念堂」裡供著無法貫徹民主政治的政治領袖,自然成為抗爭運動出現的所在。

 如果我們可以認為民主不該盲目崇拜偶像,不該專制,那我們可以願意相信,2007年民進黨5月19日將「中正紀念堂」改為「台灣民主紀念館」、在12月8日將「大中至正」換為「自由廣場」,就其核心層次十分具有意義,因為今日正值解嚴20週年。

 如果,我們現在的兩大黨,民進黨先謹持解嚴20年的價值,採取低姿態,籲請國民黨一同肯定此一歷史意義,相信國民黨深思熟慮之後,未嘗不會讓步改名。然而,也許有人認為蔣介石的歷史功過尚未定論,立即改名過於冒失,民進黨又何嘗不能耐心以待。

 國民黨呀,就算蔣介石放在中華民國歷史、亦或二戰後世界格局,的確佔有地位,但他有生之年所領導的政府,沒有讓民主制度徹底落實卻是事實,而中正紀念堂成為人民爭取民主的抗爭地,也是事實。改名是象徵人民爭取民主的精神,讓又何妨?蔣氏的價值,世界各地的史學家自有公斷。

 民進黨呀,又何苦一定要在今年改名呢?民主已經是可以實踐,去蔣化又何必做得那麼斷絕。法律有理,程序無情,實在有失執政者的風範,難道不怕「呷緊弄破碗」。

 國民黨主張「大中至正」要留,是不是證明它不夠謙卑,忘記民進黨背後那一段的爭取民主歷史,也難怪民進黨覺得這樣傷害民主的精神,因而顯得專制保守?民進黨執意「大中至正」要去,是不是證明它有些自大,企圖否定國民黨背後那一段在台發展的價值,也難怪國民黨認為此舉分化人民的感情,因而顯得有點得理不饒人?

 我們的民主政治其實沒有病得很嚴重,只是因為,我們不會等。我們每天每時每分每秒都要在政治上尋找一個確定的答案,太習慣寫「是非題」,勉強知道「選擇題」,忘了還有「複選擇」,不能接受沒有滿分的「申論題」。

 我們的「統獨」主張之所以一直分歧,會不會是因為政治人物……,更精確地說,應該說是「普遍的人民」,還沒有能夠把對方的主張融合進自己的主張裡,形成一個新主張,並能夠讓對方接受?

 可不可以,學著再溫柔一點。

 改名這件事情很小,但是為什麼這件事又好像很重要?因為這件事情明明白白指出,在解嚴之後,我們還沒有完全發揮尋求共識的能力,互相妥協,才會讓這種事情成為議題。我想要討論這件事情,並不是因為「大中至正」重要,而是看到我們的政黨鑽牛角尖,搶著往自己臉上貼金。

 我們能不能「相競」前先「相敬」?

 我們不應該忘記,不管是什麼時候什麼原因來到這塊土地上的人,現在,他們都在這裡。土地,已經讓我們的根交織在一起;人民的根何其脆弱,再也禁不起蠻幹的分植。歷史的輪轉不會再回頭。

 一切,從現在開始好嗎?我期待,看到我們候選人辯論時,不只是大談自我的價值,同時還能表達,如何讓完全不同對立主張的人民,也能在這塊土地生活得更好。
 
 當我們歡慶解嚴20週年的時候,當年爭取民主的民主進步黨總統,卻在輔選時,把戒嚴的主張掛在嘴邊時,我們不能忘記,我們的總統還在7月12日接受民視專訪,講述解嚴前後的歷史。我願意相信,下一個20年不會重新戒嚴,他只是認為自己的主張太正確,以至講話才會失了分寸吧。我好希望聽到的,不是總統先生新的承諾,而一個小小的道歉呢。但願,不只是在夢裡。

 對待那相連的根,可不可以,再溫柔一點?

--
註1: 「中華民國(台灣)」是當前官方的說法。
網址http://www.president.gov.tw/

其他連結:
投領票爭議 扁思考戒嚴或延選(2007.11.26, 自由時報)

星期二, 7月 03, 2007

香港回歸十年 新聞自由開倒車

檢視香港回歸十年座談會-香港一國兩制十年與言論自由尺度的變化
香港回歸十年 新聞自由開倒車
文/宋小海

時間:6/22日(六) 下午2:00-5:00
地點:福華文教會館十四樓貴賓廳
主辦單位:新三才文化協會
協辦單位:台灣民主基金會、台灣記者協會、台大新聞研究所
主持人:明居正 教授(台大政治系)
與談人:胡麗雲女士(香港記者協會主席)
    吳雪兒女士(香港大紀元時報記者)
    朱 立教授(政大新聞系教授、前香港漏會大學傳理學院院長)
    林保華先生(政治經濟評論家)
    陳曉宜會長(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
    朱婉琪律師(港台首宗基本人權案原告)
    董立文先生(台灣民主基金會副執行長)


 香港回歸十年了,在一國兩制的格局下,它的言論自由與媒體表現,在中國的統治下有何變化?對於台灣又有什麼啟發?為了討論此一議題,新三才文化協會廣邀各界人士,包括記者、教授、律師、政論家,與台灣民主基金會、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台大新聞研究所共同舉辦「香港的十年回顧,新聞自由-進步?退步?」座談會,檢視十年來的香港新聞發展。

自我審查嚴重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胡麗雲表示,目前香港回歸中國後,新聞媒體面臨嚴重的「自我審查」問題。僅管香港目前有18份報紙、8個電子媒體,有這麼多媒體,香港政府也因此常說香港享用新聞自由,但如果只看量,不看質,只是自己騙自己。

胡麗雲說,許多國際記者組織都很關心香港的新聞自由,很悲哀的是,這幾年香港的排名在國際間也是不斷下降,像在無國界記者組織的排名就下降到58名,在Freedom House的排名,香港列在第66名,跟智利一樣。她舉例,在1999年到2001年間,國內最高領導人江澤民多次在不同公開場合,表達香港媒體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兩個電子媒體便將「台灣總統」變成「台灣領導人」。當董建華指法輪功為邪教,香港媒體就當法輪功當作不存在。

法令嚴控 港媒寒蟬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陳曉宜說,今年是香港回歸十週年,而明年一月一日也即將是台灣報禁解除屆滿二十年。因為香港與台灣曾經都是殖民地、都「好像曾經回歸祖國」,台灣從戒嚴到解嚴的過程,與現在的香港發展有若干相似之處。
 
 陳曉宜列舉過去台灣戒嚴時的種種管制,現在的香港可以看到很相似的模式,
黨國機制會控制編輯室,除了在人事、新聞內容上,甚至有法令在背後壓迫。她認為,香港基本法23條定義「特別行政區應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竊取國家機密的行為」,這是很籠統的概括,如同過去台灣的戒嚴法、刑法一百條,讓政府有機會入民於罪。

根據香港記協調查,58.4%的香港新聞從業人員認為,香港新聞自由倒退主因在「自我審查」與「政府控管資訊」。陳曉宜認為,目前中國內地不僅特別限制港澳記者採訪,還任意以刑法、保密法、國家安全法等名目逮捕記者。在台灣,被捕還有公開法院的審判,而中共對香港則是先把人關很久,之後有一個很奇怪的判決,目的是要嚇所有的香港媒體,告訴他們:「你不乖,我就把你關起來」,形成「寒蟬效應」。 

獨立媒體在困境中圖存
 香港大紀元時報記者吳雪兒說,在一國兩制下,中共參與香港人大小事務,並未落實港人自治香港特區的承諾,不過,雖然在實際上自由的天空收縮了,但人民對於民主的爭取卻是可取的,包括像五十萬人大遊行、示威請願案、以及2002年法輪功學員請願被拘捕起訴,經過二年的上訴,所有的罪案取消。

 吳雪兒表示,過去在示威請願中,警察不時干涉,例如實際要去示威請願的地點是1602號,但警方卻安排民眾到1622號,說已經很近了,後來法院已認定請願者有權選擇請願的地方。現在只要50人以下,就可以去決定請願的地方

 對於自身報社的處境,她說,香港大紀元不受中共利誘,形象鮮明,也因此受到中共的干擾。當大紀元要發行周報時,同年5月份印刷廠就不願再繼續合約,而大紀元要有自己的印刷廠,在2006年2月份要成立,但在月初卻被蓄意破壞辦公室,機器也都被弄壞。中共用盡手段讓大紀元生存不下去,新紀元周刊也是在發行後幾天就不行了。

經濟起伏、政治倒退、媒體轉向
 政治經濟評論家林保華表示,媒體跟經濟、政治是分不開的,總的來講,目前香港狀況是「經濟起伏、政治倒退、媒體轉向」。在1997年後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現在股市創新高、樓市則是豪華住宅創新高。兩極分化,有錢的人更有錢,沒錢的人更沒錢。香港回歸十年,經濟發展已轉變為依靠中國的優待政策維繫,怎麼說香港更有活力呢?

 林保華認為,香港要求中國有毒牙膏下架,但中國藥檢所發文要求香港海關撤銷命令,顯現中共的霸權心態。雖然香港媒體對政治仍有批判,但卻是「批董不批共、批港少批中、批貪不批黨」,而且除了香港媒體老闆出任中國政協委員之外,也收買高層編輯。另外,中共以各種方式控制媒體,像香港電台沒有編輯自主權、鳳凰衛視的軍方背景、國營企業進入亞洲電視、民間電台被剷除。

控制媒體阻礙民主呼聲
 台灣民主基金會副執行長假如把眼光放長一點,香港其實二戰後是亞洲發展最迅速的城市,在回歸之後,它的社會自由程度則是倒退的,在政治上有「鳥籠民主」的存在。然而最關鍵的轉變,在2003年7月1日的五十萬人大遊行,一夜之間,提醒中共香港是個大問題。

 董立文認為,香港問題對中共的嚴重性超過台灣。在兩岸關係上,中共可以用統獨、民族主義的問題來歪曲台灣的民主發展,可是香港的社會經濟條件、人民素質上,完全有能力實行直接民主,為什麼中共不能給它?只要香港直接民主、實行雙普選,中共會垮台。如果香港能選舉城市首長,為什麼深圳、廣東、上海、天津為什麼不能選?這是骨牌效應。如果中共沒有恐懼,它就不會花那麼多力氣去禁制這個、封鎖那個。

對於媒體老闆與政治的勾結,董立文則說,其實中國內地媒體競爭激烈,為了爭取讀者,不斷在政治報導尺度上打擦邊球,香港媒體老闆前進內地,卻自己劃紅線。對此,香港記協主席胡麗雲補充表示,許多媒體老闆還有其他事業,因此與政治掛勾,是要讓其他產業能得到更大的利益。

兩種一國兩制
「九七以後,香港的新聞自由,會是野生動物園的自由,而野生動物園裡面,還有不少管理員。」政大新聞系教授朱立重申自己在十年前對香港傳媒的觀察, 現在看起來,也是差不多。說它完全沒自由,大概也不公平;說它很自由,這也太誇大。
 
 朱立認為,從地緣政治的觀點來看,英式在香港也是一國兩制,因為英國很民主,但香港沒有民主,從來不能選特首、總督,直到1995年,所有立法局議員透過選舉產生,讓中國非常不高興,結果在1997年把他們又換掉。英國與中國的一國兩制正好顛倒。過去英國殖民法很嚴,但其實執法算寬鬆,中共的基本法雖然很寬,也有集會、結社、宗教自由,每個共產黨國家的憲法都有自由,但執行起來並沒有,而且中國與香港的距離更近,影響力比英國對香港來得更大。

 「過去香港的新聞自由是非對抗性的享受。」朱立說,香港媒體不會寫文章痛罵英國女皇、痛罵倫敦,但香港的媒體會罵蔣介石、罵毛澤東。在九七以後,香港傳媒面對的壓力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因為關係多了。以前罵大陸,他過不來,現在還有自由行,來買鑽戒。

媒體司法皆倒 
人權律師朱婉琪則針對當前一國兩制的結構性問題,批評基本法的解釋與修改,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控制的,而中國共產黨並不完全遵守憲法。她認為今日香港還有保有一點自由,是因為中國不熟練操作法律,想利用「假港人」強勢侵入立法,卻召致港人反感,而在七一大遊行的時候被瓦解。不過,現在中國正從新聞自由與宗教人權自由,逐漸加強對香港的控制。目前像法輪功等不利中國的人權議題,台灣、香港媒體都略而不提,這種行為講好聽是自我審查,其實就是自我墮落。

 朱婉琪認為,事實上,香港還有一國兩制的外觀,因此他們的媒體講了什麼,短時間可以迷惑人,所以影響香港的新聞自由,對中共而言是勢在必行。另外,像法輪功學員在香港機場被遺返,這樣的人權議題,香港媒體不僅不報導,表現在司法上,高等法院判決同樣不公正,說這些人尚未進入香港所以不受基本法保護,難道機場不受香港法律管轄?入境處不受司法拘束,可以連問都不用問,這個判決不只對法輪功學員,而是對所有外國人都可以這樣。

新聞工作者應站出來
 在這場討論香港回歸十年的言論自由,多位與談人指出港媒面臨的問題,也讓其他與會的新聞工作者,好奇香港的未來該怎麼走。自由時報記者周富美即提問,香港如何在這樣的狀況走出一條新聞自主專業、維持第四權的公正客觀,能否有積極的建設。

 香港記者主席胡麗雲對此表示,雖然短時間沒有明確的答案,但她相信現在香港還有很多記者重視新聞自由,把中央、香港政府不喜歡的消息報導出來,但記者上面還有各種狀況,讓他們寫好的文章無法發表。不過只要香港與海外記者組織連繫,當越來越多人關心香港的新聞狀況,外面的力量就會讓香港記者知道可以繼續爭取。雖然每個新聞工作者表達他們的聲音的時候,可能都要面對突然間沒有工作的壓力,但她認為:「我們不面對自己問題的時候,這個狀況沒可能可以改變。」

星期二, 4月 24, 2007

讀出退休好人生

宋小海  (20070422)


對於奔馳在職場的人而言,退休後選擇在圖書館繼續鑽研知識,是一條學無止境,豐盈生命之路。前台灣駐教廷大使戴瑞明,離開外交工作後,即常出現在台北市立圖書館。他曾向媒體人士表示,過去忙於在世界各國遊走,無暇親近真正喜愛的書本,退休後上圖書館對他而言可說是「止渴」良方。

1993年退休的經建會副主委崔祖侃,雖然繼續擔任經建會顧問數年,但已不需每日上班。早年在國外求學深造的經驗,讓他喜愛閱讀英文刊物,因此儘管住處離師大圖書館較近,但北市圖提供《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等國外報章雜誌,便成為他天天報到的理由。有時北市圖的英文布告用詞偶不精確,他自嘲是「愛管閒事」給予館員意見,館員有時也會主動向他請教,雙方因而漸漸培養出友誼。

離開顧問一職後,崔祖侃的生活更少不了北市圖。直到去年7月前往圖書館途中,遭違規機車衝撞造成髖關節斷裂,手術後目前仍在復健。因為妻子的告誡,他已近10個月不曾到圖書館去。他感嘆說:「北市圖每個月的第一個禮拜四都會休館,結果正好那天我跑去圖書館;如果我記得的話,就不會發生這種事了。」


高齡87歲的崔祖侃現在還是不改看報的習慣,更希望不久之後能再度踏入圖書館的大門。

圖書館的超級好朋友

宋小海(文字工作者)  (20070422)

423書香日將屆,去年此時本刊報導了認真有活力的圖書館館長,今年則挖出圖書館裡的超級書迷,邀請大家共慶這個溫馨、斯文的節日。


午後的陽光灑在街道,公共圖書館靜靜座落在城市一角,等待那些熟悉或陌生的人們到訪。具有沉穩氣質的圖書館,曾是許多人慘綠年少時攻讀課業的伙伴,卻在大考之後,忘記如何繼續向它學習。然而,卻也有一些讀者,在他人帶領或自我摸索下,從此成為圖書館的「超級好朋友」。


在圖書館長大的孩子
住在台中大甲的賴昱蓁、賴昱璇這對還在就讀小學的姐妹花,從小就是圖書館的常客,她們不但下了課就到鄰近的鎮立圖書館看書做功課,還是該館書籍借閱排行榜的前幾名,兩人去年總共借了超過1400本書。

曾有一次,館員發現一張脫落的書頁,為了尋找出處而傷透腦筋,於是特地去找兩姐妹看看,妹妹昱璇立刻說出是《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的缺頁,這個故事讓館方嘖嘖稱奇,館員也因此得以找到原書修補一番。

姐妹花的父親賴文男,是卓蘭坪林國小的校長,老家原在苗栗通霄。長子與次子相繼出生後,他因為生活起居與安全等考量,遷居至苗栗苑裡,後來又因為兩個女兒出生、成長,評量孩子的教育環境,4年前舉家搬到大甲圖書館附近。比較過鄰近各鄉鎮圖書館後,他認為大甲圖書館的借還書流程與服務態度極好,繪本的進書速度更是特別快,讓他不用再去考慮「三遷」。

不過,使用公共圖書館資源並不是「與圖書館為鄰」才有的特權。婚後住在台中大里的許翠玟,每次與先生及3個孩子回大安鄉的婆家,一定會帶著大紙箱或大袋子造訪當地的圖書館,一口氣借閱全家人一兩周內要讀的書。

許翠玟謙虛地說自己肚子裡沒什麼墨水,因此希望孩子從小就知道「多讀、多看、多想」。她的兩個較大的孩子已就讀小學,校方經常指定課外讀物,而大安圖書館整建後,新書較多,空間設計也較佳,所以她才會捨近求遠。現在,她的孩子不只喜歡看繪本,甚至會主動在圖書館找《白鯨記》等文字較多的書來看。

當讀者成為志工
儘管近年圖書館的硬體普遍提升,但要讓讀者樂於走進書海,用心的經營與服務更是不可或缺。許多地方圖書館因為人力資源有限,便發展出由志工參與協助的機制,舉凡書籍整理、為孩子說故事等活動,都有一群「悅讀」志工效力的身影。

在台中縣大安圖書館,陳江和便是相當難得的一位志工。他患有腦性麻痺、口語表達能力不如一般人順暢,唸高工時和同學前來圖書館實習服務,就此結下不解之緣。儘管當時的同學早已離去,而且母親同樣患有腦性麻痺,家庭境況不比一般人,但陳江和非常喜歡服務的感覺,因此畢業後從事餐飲業的他,至今仍每兩周到圖書館幫忙排書、打掃。

「我最近喜歡讀的書,是《詩的故鄉》。」陳江和的思路並不受腦性麻痺影響,除了志工服務,他也常在館內閱讀文學與資訊類書籍。與他相處五年多的館員們提到陳江和,都表示敬佩和感激,在感動之際,語言的隔閡早已不復存在。

桃園中原國小的教師廖孟鈴,小學一年級時即在父親引領下,愛上縣府文化局的圖書館,除了閱讀之外,館方舉辦的各種活動她也不曾放過。該館資深館員王瓊華記得,廖孟鈴不但愛看書,也是傑出的小志工,常參與幫忙館內活動。每每在活動結後,王瓊華還會自掏腰包,買糖果請廖孟鈴等小志工吃。當閱讀者成為志工,館員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因為文字的溫熱拉得更近。

升學以後,廖孟鈴自然地「轉換跑道」至學校的圖書館,她曾幾次回來看看這個啟蒙之地,卻沒再見到當年照顧她的館員阿姨。直到去年,廖孟鈴與版畫同好舉辦畫展,再度回到文化局圖書館,才發現先前數度尋訪未果的館員阿姨,其實一直都沒離開。而過去之所以多次找不到人,除了因為王瓊華剛好被調離兒童室,廖孟鈴笑著道出另一個原因:「我一直以為她叫『黃』阿姨呢。」

任職於清水大秀國小的翁秀如,也有一段因圖書館而影響生涯規畫的故事。翁秀如自少年時期就很喜歡圖書館,每次看到它,心中就浮現莊嚴肅穆的感覺。自2003年起,她固定前往沙鹿深波圖書館擔任「親子讀書會」(Bookstart)的志工。這項活動是由政府贈書給新生兒家庭,並由志工長期引導親子共讀,目前參與該計畫的孩童都在4歲以下,翁秀如每兩周就會到兒童室,為孩子與家長說故事。

除了在圖書館說故事,翁秀如甚至更進一步,投身到相關領域進修鑽研。目前,她每周前往台北,修讀師大圖書資訊所的在職專班,深入研究公共圖書館與Bookstart的關係。翁秀如認為,像北市圖的場地、人力等資源充足,號召民眾參與親子共讀,應很快就可輕鬆超過深耕數年的鄉鎮圖書館,不過真正重要的是,透過地方圖書館以及親子共讀的力量,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從閱讀規劃人生
相對於翁秀如以圖書館為起點,設定生命的方向,37歲的陳天右則是從圖書館起步,展開創業之路。陳天右去年底離開業務工作後,便幾乎天天到台中圖書館報到,透過書籍、網路和影音媒介,他鎖定目標,努力鑽研生機食譜,預計今年要在家中開設生機餐飲店。

提到陳天右,館員張芬媚說:「一開始看他常來,心想這個人都不用上班嗎?想問他又不敢問,只有點頭問好。後來他來借帶子,終於抓到機會聊上一兩句。」在圖書館裡,館員常會觀察每個讀者,而在發現這位利用圖書館創業的特別讀者後,館員們每次看到陳天右,都會笑問他什麼時候要請吃飯。

該館另一位已年逾耳順的長期讀者李建軍,也是圖書館的忠實「追隨者」。退休後,李建軍為了與書為鄰,特地搬遷到圖書館附近。他平日進館看報、上網,更利用視聽資源學習英文。他說:「學英文也沒為什麼,就是興趣嘛。剛開始一看就是4、5個小時,現在知道要休息啦。」

台中圖目前正在規劃遷館,李建軍笑說,未來搞不好他又會為了與圖書館為鄰,在新館附近買房子。

「圖書館是我第二個家。」自專科畢業後,就常在桃園文化局圖書館出入的曾敬城更直接地說。他原先從事機械製圖工作,卻自覺知識貧乏,因此常上圖書館閱讀期刊書籍。他的第一次約會就在圖書館,後來結婚時,連婚紗照也選在圖書館拍攝,成為館員間流傳的一段佳話。
對曾敬城而言,書籍的意義不只來自他對知識的渴望,更因為它在人生最低潮的時候拉了他一把。曾敬城當兵時,情緒極度低潮,回憶往事,他語帶哽咽地說,有一次收假返回部隊的路上,原本心裡想著要跳車,不想活了;剛好出門前,隨手抓了弟弟放在桌上的《人生的座右銘》,在車上讀了起來,沒想到越讀越有感觸。「這本書讓我思考很久,不知不覺間,車竟然到站了,於是我帶著書走下車。」

曾敬城感懷書籍改變自己甚深,十多年來擔任圖書銷售人員時,他常建議家長除了買書、為子女安排良好的閱讀環境之外,也不要忘記善利公共圖書館的資源。

這些漂遊於書架之間的讀者,他們的故事看似殊異,卻也有相似之處。他們在圖書館裡的閱讀,透過那個時空的人、事、物催化,漸漸與他們的生活融合為一。縱使人們有時會暫時離開書本,但是圖書館,它總是在那裡。

星期三, 1月 24, 2007

教育部長,我希望你的話是被「斷章取義」

 日前教育部成語典收錄「三隻小豬」、「楚門的世界」引起爭議,教育部部長杜正勝出來講話,卻表明「個人」反對使用成語,使用成語是國文教育的失敗。聽到此語,令人不禁同意,台灣的國文教育真的可能會失敗,但卻是因為在位者的根本沒有實行政策的能力,只會在社會大眾面前「虛應故事」。

 教育部使用外國童話、電影等名稱做為成語,或許象徵西方的故事、大眾文化,與台灣深切結合的事實。然而值得關注的是,教育部是否高估一般民眾,對於西方影視文化的接收程度;就算這些用語目前大家已「耳熟能詳」,做為一個國家的教育領導機構,是否必須將這些外來用語予以正典化,應該經過討論。

 可是,我們的教育部長雖說要為教育部政策辯護,不但沒有說清楚上述的問題,卻又說他個人反對使用成語。這不僅說明教育部長與行政機關溝通不良,同時也代表教育部長還是沒搞懂自己的身份。請問,杜部長你「個人」反對使用成語,究竟是什麼意思?這代表關於成語教學政策,就跟你沒有關係嗎?況且,為什麼現代的小朋友都會熟悉「安徒生童話」,卻不熟悉「幼學瓊林」,它們都不是當代的故事呀,那麼應該檢討的是,為什麼華文世界的語言資源遭台灣忽略、教育部是否該做什麼行動。

 如果杜部長你不知道「風行草偃」的意義,那麼你大概不會曉得,你的這席話,會讓全國的教育人員「無所適從」,亦或「啼笑皆非」。我希望這只是媒體對你的話「斷章取義」,不然或許有一天,「杜正勝部長」可能也會被收錄進成語典。

(文/宋小海)

----
(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二十四日電)三隻小豬等童話名稱,被教育部收錄在網路版的成語典附錄中,引發各界爭議;教育部長杜正勝今天下午表示,他是胡適的信徒,向來反對用成語典故,且成語使人思想懶惰,成語與現代生活無關,使用成語也是國文教育失敗。
教育部網路電子成語典提供方便的查詢功能,卻被民眾發現,電子成語典中,竟然連三隻小豬、灰姑娘等童話故事,以及麻雀變鳳凰、楚門的世界等電影名稱都查得到,而且連解釋都有。
儘管教育部強調,這二十六個童話、電影相關辭彙是為充實語料而收錄在成語典附錄中,但為了避免爭議,教育部已在媒體披露後,移除相關連結。
杜正勝下午主持教育部部務會報時表示,儘管他事前不知道這些事情,但教育部既然已經公布成語典,「就不應該外面隨便罵兩句,就收回來」。
他強調,當教育部遭受質疑,身為教育部長,他還是會出來辯護,不會閃躲;不過,他個人是「胡適的信徒」,反對使用成語典故,也不贊成公布成語典。
杜正勝表示,成語會使人思想懶惰、一知半解,「有時甚至連半解都不到」,也會使人思想混沌,如果他是業務單位,「不會主張研究成語,更不會去公布」。
他舉例說,古籍「幼學瓊林」裡講了許多故事,不過,現代的小朋友不會去讀幼學瓊林,讀的是安徒生、格林童話,如果回到一百年前,講「國王的新衣」,恐怕沒人聽得懂,同樣的道理,把古代的故事拿到現代來講,大家也都不懂。
杜正勝表示,成語一旦脫離情境,就會沒有意義,成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如果成語故事大家不熟悉,寫出來的成語、用出來的典故,就和生活以及要表達的感情無關或很淡泊,「就是國文教育的失敗」。960124



斷章取義-
http://140.111.34.46/chengyu/pho/fya/fya00517.htm(教育部成語典)

星期二, 1月 02, 2007

告別

 去年,最後一天,是你的喪禮。

 我最後還是沒去,雖然我有好多話沒有對你說。

 自有記憶開始,在所有親戚中,你最照顧我家。你經常造訪,手中總是提著大包小包的食物,生怕家裡經濟條件不好,而讓我們營養不良。長大了,你也為我的未來而掛慮,而我最後並沒有選擇看似平穩的軍警職,而以自己興趣念了新聞系。過年過節我總是不太敢去探望你,因為我怕尚未有什麼事業的我,讓你殷殷探問,卻無法得到得以安心的答案。最近我開始瞭解自己,打算在這未來幾年在傳播業發展,想說等過一陣子真的工作,告訴你,我很好,不用擔心。你,卻已不在。


 母親聽到你的死訊,終日在床上發抖;我得知你的離去,一時之間反應不過來。隨著日子逼近,那巨大的哀傷開始壓迫著我。諷刺的是,我還寫過關於生死的文章,自己還是不得不向哀傷投降。靈魂,真的有嗎?就算有靈魂,還能像生前一樣思考,感受嗎?你聽得到我嗎?由於我棄絕靈魂的安慰,更加深追悔的份量。

 我最後還是沒去,因為我有好多話無法對你說。

 隨著日子逼近,文字的無力襲上心頭。我現在的工作,其實還不算什麼,而還沒有告訴你;我未來會做些什麼,而你再也看不到。人是向死的存在,我來不及於你的存在終結之前,讓你再好好看看我。

 然而,你所帶來的憂傷浪潮,終究還是必須退去。我不能再放縱自己,因為我對更多存在的人有責任。


 我終究重新使用文字,做為向你告別的儀式,並寫給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