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4月 24, 2007

讀出退休好人生

宋小海  (20070422)


對於奔馳在職場的人而言,退休後選擇在圖書館繼續鑽研知識,是一條學無止境,豐盈生命之路。前台灣駐教廷大使戴瑞明,離開外交工作後,即常出現在台北市立圖書館。他曾向媒體人士表示,過去忙於在世界各國遊走,無暇親近真正喜愛的書本,退休後上圖書館對他而言可說是「止渴」良方。

1993年退休的經建會副主委崔祖侃,雖然繼續擔任經建會顧問數年,但已不需每日上班。早年在國外求學深造的經驗,讓他喜愛閱讀英文刊物,因此儘管住處離師大圖書館較近,但北市圖提供《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等國外報章雜誌,便成為他天天報到的理由。有時北市圖的英文布告用詞偶不精確,他自嘲是「愛管閒事」給予館員意見,館員有時也會主動向他請教,雙方因而漸漸培養出友誼。

離開顧問一職後,崔祖侃的生活更少不了北市圖。直到去年7月前往圖書館途中,遭違規機車衝撞造成髖關節斷裂,手術後目前仍在復健。因為妻子的告誡,他已近10個月不曾到圖書館去。他感嘆說:「北市圖每個月的第一個禮拜四都會休館,結果正好那天我跑去圖書館;如果我記得的話,就不會發生這種事了。」


高齡87歲的崔祖侃現在還是不改看報的習慣,更希望不久之後能再度踏入圖書館的大門。

圖書館的超級好朋友

宋小海(文字工作者)  (20070422)

423書香日將屆,去年此時本刊報導了認真有活力的圖書館館長,今年則挖出圖書館裡的超級書迷,邀請大家共慶這個溫馨、斯文的節日。


午後的陽光灑在街道,公共圖書館靜靜座落在城市一角,等待那些熟悉或陌生的人們到訪。具有沉穩氣質的圖書館,曾是許多人慘綠年少時攻讀課業的伙伴,卻在大考之後,忘記如何繼續向它學習。然而,卻也有一些讀者,在他人帶領或自我摸索下,從此成為圖書館的「超級好朋友」。


在圖書館長大的孩子
住在台中大甲的賴昱蓁、賴昱璇這對還在就讀小學的姐妹花,從小就是圖書館的常客,她們不但下了課就到鄰近的鎮立圖書館看書做功課,還是該館書籍借閱排行榜的前幾名,兩人去年總共借了超過1400本書。

曾有一次,館員發現一張脫落的書頁,為了尋找出處而傷透腦筋,於是特地去找兩姐妹看看,妹妹昱璇立刻說出是《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的缺頁,這個故事讓館方嘖嘖稱奇,館員也因此得以找到原書修補一番。

姐妹花的父親賴文男,是卓蘭坪林國小的校長,老家原在苗栗通霄。長子與次子相繼出生後,他因為生活起居與安全等考量,遷居至苗栗苑裡,後來又因為兩個女兒出生、成長,評量孩子的教育環境,4年前舉家搬到大甲圖書館附近。比較過鄰近各鄉鎮圖書館後,他認為大甲圖書館的借還書流程與服務態度極好,繪本的進書速度更是特別快,讓他不用再去考慮「三遷」。

不過,使用公共圖書館資源並不是「與圖書館為鄰」才有的特權。婚後住在台中大里的許翠玟,每次與先生及3個孩子回大安鄉的婆家,一定會帶著大紙箱或大袋子造訪當地的圖書館,一口氣借閱全家人一兩周內要讀的書。

許翠玟謙虛地說自己肚子裡沒什麼墨水,因此希望孩子從小就知道「多讀、多看、多想」。她的兩個較大的孩子已就讀小學,校方經常指定課外讀物,而大安圖書館整建後,新書較多,空間設計也較佳,所以她才會捨近求遠。現在,她的孩子不只喜歡看繪本,甚至會主動在圖書館找《白鯨記》等文字較多的書來看。

當讀者成為志工
儘管近年圖書館的硬體普遍提升,但要讓讀者樂於走進書海,用心的經營與服務更是不可或缺。許多地方圖書館因為人力資源有限,便發展出由志工參與協助的機制,舉凡書籍整理、為孩子說故事等活動,都有一群「悅讀」志工效力的身影。

在台中縣大安圖書館,陳江和便是相當難得的一位志工。他患有腦性麻痺、口語表達能力不如一般人順暢,唸高工時和同學前來圖書館實習服務,就此結下不解之緣。儘管當時的同學早已離去,而且母親同樣患有腦性麻痺,家庭境況不比一般人,但陳江和非常喜歡服務的感覺,因此畢業後從事餐飲業的他,至今仍每兩周到圖書館幫忙排書、打掃。

「我最近喜歡讀的書,是《詩的故鄉》。」陳江和的思路並不受腦性麻痺影響,除了志工服務,他也常在館內閱讀文學與資訊類書籍。與他相處五年多的館員們提到陳江和,都表示敬佩和感激,在感動之際,語言的隔閡早已不復存在。

桃園中原國小的教師廖孟鈴,小學一年級時即在父親引領下,愛上縣府文化局的圖書館,除了閱讀之外,館方舉辦的各種活動她也不曾放過。該館資深館員王瓊華記得,廖孟鈴不但愛看書,也是傑出的小志工,常參與幫忙館內活動。每每在活動結後,王瓊華還會自掏腰包,買糖果請廖孟鈴等小志工吃。當閱讀者成為志工,館員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因為文字的溫熱拉得更近。

升學以後,廖孟鈴自然地「轉換跑道」至學校的圖書館,她曾幾次回來看看這個啟蒙之地,卻沒再見到當年照顧她的館員阿姨。直到去年,廖孟鈴與版畫同好舉辦畫展,再度回到文化局圖書館,才發現先前數度尋訪未果的館員阿姨,其實一直都沒離開。而過去之所以多次找不到人,除了因為王瓊華剛好被調離兒童室,廖孟鈴笑著道出另一個原因:「我一直以為她叫『黃』阿姨呢。」

任職於清水大秀國小的翁秀如,也有一段因圖書館而影響生涯規畫的故事。翁秀如自少年時期就很喜歡圖書館,每次看到它,心中就浮現莊嚴肅穆的感覺。自2003年起,她固定前往沙鹿深波圖書館擔任「親子讀書會」(Bookstart)的志工。這項活動是由政府贈書給新生兒家庭,並由志工長期引導親子共讀,目前參與該計畫的孩童都在4歲以下,翁秀如每兩周就會到兒童室,為孩子與家長說故事。

除了在圖書館說故事,翁秀如甚至更進一步,投身到相關領域進修鑽研。目前,她每周前往台北,修讀師大圖書資訊所的在職專班,深入研究公共圖書館與Bookstart的關係。翁秀如認為,像北市圖的場地、人力等資源充足,號召民眾參與親子共讀,應很快就可輕鬆超過深耕數年的鄉鎮圖書館,不過真正重要的是,透過地方圖書館以及親子共讀的力量,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從閱讀規劃人生
相對於翁秀如以圖書館為起點,設定生命的方向,37歲的陳天右則是從圖書館起步,展開創業之路。陳天右去年底離開業務工作後,便幾乎天天到台中圖書館報到,透過書籍、網路和影音媒介,他鎖定目標,努力鑽研生機食譜,預計今年要在家中開設生機餐飲店。

提到陳天右,館員張芬媚說:「一開始看他常來,心想這個人都不用上班嗎?想問他又不敢問,只有點頭問好。後來他來借帶子,終於抓到機會聊上一兩句。」在圖書館裡,館員常會觀察每個讀者,而在發現這位利用圖書館創業的特別讀者後,館員們每次看到陳天右,都會笑問他什麼時候要請吃飯。

該館另一位已年逾耳順的長期讀者李建軍,也是圖書館的忠實「追隨者」。退休後,李建軍為了與書為鄰,特地搬遷到圖書館附近。他平日進館看報、上網,更利用視聽資源學習英文。他說:「學英文也沒為什麼,就是興趣嘛。剛開始一看就是4、5個小時,現在知道要休息啦。」

台中圖目前正在規劃遷館,李建軍笑說,未來搞不好他又會為了與圖書館為鄰,在新館附近買房子。

「圖書館是我第二個家。」自專科畢業後,就常在桃園文化局圖書館出入的曾敬城更直接地說。他原先從事機械製圖工作,卻自覺知識貧乏,因此常上圖書館閱讀期刊書籍。他的第一次約會就在圖書館,後來結婚時,連婚紗照也選在圖書館拍攝,成為館員間流傳的一段佳話。
對曾敬城而言,書籍的意義不只來自他對知識的渴望,更因為它在人生最低潮的時候拉了他一把。曾敬城當兵時,情緒極度低潮,回憶往事,他語帶哽咽地說,有一次收假返回部隊的路上,原本心裡想著要跳車,不想活了;剛好出門前,隨手抓了弟弟放在桌上的《人生的座右銘》,在車上讀了起來,沒想到越讀越有感觸。「這本書讓我思考很久,不知不覺間,車竟然到站了,於是我帶著書走下車。」

曾敬城感懷書籍改變自己甚深,十多年來擔任圖書銷售人員時,他常建議家長除了買書、為子女安排良好的閱讀環境之外,也不要忘記善利公共圖書館的資源。

這些漂遊於書架之間的讀者,他們的故事看似殊異,卻也有相似之處。他們在圖書館裡的閱讀,透過那個時空的人、事、物催化,漸漸與他們的生活融合為一。縱使人們有時會暫時離開書本,但是圖書館,它總是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