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2月 08, 2007

台灣民主紀念館,悼念民主?

文/宋小海

 在「大中至正」四個字底下的這場荒謬劇,似乎已經令人感到灰心。執政黨如此急切地將中正紀念館換成「台灣民主紀念館」,是不是他們知道因為台灣的民主正要長大卻快要夭折?

  中華民國(台灣)教育部註1將「大中至正」換成「自由廣場」的爭議過程中,遭貨車輾過的記者,令人十分同情,然而我想要問的是:是什麼原因造就此一衝突場景。

 兩黨的選舉操作策略、中央與地方行政的職權關係、族群的劃分,我不太想要多作申論,因為我們已經聽了不少,重點是,我們可以怎麼做得更好。

 若讓我們回顧過去,蔣氏政權所領導的中國國民黨戒嚴統治,對於西元1945年之前居住在台灣這個島嶼的許多人民而言,是一段外來政權壓迫的歷史,而那些被國民黨帶來的「大陸難民」也同樣活在被指為共產黨的白色恐怖下。這塊島上所有的人民,都活在這不民主的體制,成為這個體制的一部分。但是,人民透過不斷地抗議,力圖使戒嚴取消,民主實行,那時被喚為「中正紀念堂」裡供著無法貫徹民主政治的政治領袖,自然成為抗爭運動出現的所在。

 如果我們可以認為民主不該盲目崇拜偶像,不該專制,那我們可以願意相信,2007年民進黨5月19日將「中正紀念堂」改為「台灣民主紀念館」、在12月8日將「大中至正」換為「自由廣場」,就其核心層次十分具有意義,因為今日正值解嚴20週年。

 如果,我們現在的兩大黨,民進黨先謹持解嚴20年的價值,採取低姿態,籲請國民黨一同肯定此一歷史意義,相信國民黨深思熟慮之後,未嘗不會讓步改名。然而,也許有人認為蔣介石的歷史功過尚未定論,立即改名過於冒失,民進黨又何嘗不能耐心以待。

 國民黨呀,就算蔣介石放在中華民國歷史、亦或二戰後世界格局,的確佔有地位,但他有生之年所領導的政府,沒有讓民主制度徹底落實卻是事實,而中正紀念堂成為人民爭取民主的抗爭地,也是事實。改名是象徵人民爭取民主的精神,讓又何妨?蔣氏的價值,世界各地的史學家自有公斷。

 民進黨呀,又何苦一定要在今年改名呢?民主已經是可以實踐,去蔣化又何必做得那麼斷絕。法律有理,程序無情,實在有失執政者的風範,難道不怕「呷緊弄破碗」。

 國民黨主張「大中至正」要留,是不是證明它不夠謙卑,忘記民進黨背後那一段的爭取民主歷史,也難怪民進黨覺得這樣傷害民主的精神,因而顯得專制保守?民進黨執意「大中至正」要去,是不是證明它有些自大,企圖否定國民黨背後那一段在台發展的價值,也難怪國民黨認為此舉分化人民的感情,因而顯得有點得理不饒人?

 我們的民主政治其實沒有病得很嚴重,只是因為,我們不會等。我們每天每時每分每秒都要在政治上尋找一個確定的答案,太習慣寫「是非題」,勉強知道「選擇題」,忘了還有「複選擇」,不能接受沒有滿分的「申論題」。

 我們的「統獨」主張之所以一直分歧,會不會是因為政治人物……,更精確地說,應該說是「普遍的人民」,還沒有能夠把對方的主張融合進自己的主張裡,形成一個新主張,並能夠讓對方接受?

 可不可以,學著再溫柔一點。

 改名這件事情很小,但是為什麼這件事又好像很重要?因為這件事情明明白白指出,在解嚴之後,我們還沒有完全發揮尋求共識的能力,互相妥協,才會讓這種事情成為議題。我想要討論這件事情,並不是因為「大中至正」重要,而是看到我們的政黨鑽牛角尖,搶著往自己臉上貼金。

 我們能不能「相競」前先「相敬」?

 我們不應該忘記,不管是什麼時候什麼原因來到這塊土地上的人,現在,他們都在這裡。土地,已經讓我們的根交織在一起;人民的根何其脆弱,再也禁不起蠻幹的分植。歷史的輪轉不會再回頭。

 一切,從現在開始好嗎?我期待,看到我們候選人辯論時,不只是大談自我的價值,同時還能表達,如何讓完全不同對立主張的人民,也能在這塊土地生活得更好。
 
 當我們歡慶解嚴20週年的時候,當年爭取民主的民主進步黨總統,卻在輔選時,把戒嚴的主張掛在嘴邊時,我們不能忘記,我們的總統還在7月12日接受民視專訪,講述解嚴前後的歷史。我願意相信,下一個20年不會重新戒嚴,他只是認為自己的主張太正確,以至講話才會失了分寸吧。我好希望聽到的,不是總統先生新的承諾,而一個小小的道歉呢。但願,不只是在夢裡。

 對待那相連的根,可不可以,再溫柔一點?

--
註1: 「中華民國(台灣)」是當前官方的說法。
網址http://www.president.gov.tw/

其他連結:
投領票爭議 扁思考戒嚴或延選(2007.11.26, 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